欢迎光临 新福利导航
当前位置: > 专业人才 > 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0-04-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仙游职业中专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专业名称

会计事务  730301

二、入学要求培养模式

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学制三年。

三、专业培养目标

1、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处理较复杂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2熟悉我国的有关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了解国际会计惯例

3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知识再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身体素质方面,身心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四、专业技能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较过硬的手工及计算机处理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技能。

五、专业培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四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习,然后再开展毕业实习。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平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 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专业技能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习、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习、毕业总结、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专业培养课程

课程设置本着保证主干课、突出能力培养、适当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原则,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四大部分。

(一)专业基础课

1. 基础会计

掌握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理解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关系,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及其适应范围;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概念、账户结构、借贷记账法、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与费用概念、费用分配的基本方法、简要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等内容。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电算化管理、账户的分类等内容。

2. 税收基础

掌握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我国的税收制度、税务登记、账证和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知识。理解税收的概念、特征、职能、作用、纳税人权利和税收征纳主体的法律责任。了解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关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税务代理、税收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等知识。

3.经济法基础

掌握主要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公司法、经济合同法、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内容;理解经济法的法律调整范围,公司法和经济合同法的有关法律概念;了解破产法、企业法、票据法及有关会计行政法规等内容;培养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掌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依据、手段和过程,了解对会计机构与人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和继续教育管理规定,掌握支付结算法规,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依法处理经济业务,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与会计法规,养成良好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意识与习惯,为顺利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5.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掌握财政的特征、职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支出的主要用途;理解国家信用在财政收支活动中的作用,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方式及我国信用的主要形式;掌握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及保持货币流通量的主要措施、汇率基本知识等内容;了解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关系,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支出的重点和范围,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在我国经济中的现状等内容。掌握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基本知识,我国金融体系演变的过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及业务类型,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分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等内容。

6.会计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珠算、点钞、翻打传票等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技能等级标准。

(二)专业核心课

1.财务会计

掌握企业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财务成果等方面主要经济业务的确认、计价、计算与账务处理方法和企业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了解企业结算方式、包装物核算、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固定资产租赁业务、对外投资分配方式、其他资产、收入确认准则、企业内部报表的种类及其编制、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

2.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掌握商品流通企业商品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售价金额核算,实物负责制及其成本费用的核算,理解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与程序,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内容、编制方法、相互关系。

3. 出纳会计实务

掌握以制造业出纳岗位工作为例出纳原始凭证及账薄的设置与登记、现金收付业务、国内转账结算业务,理解出纳概述、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了解常用国际结算方式和银行借款业务等。

4.成本会计

掌握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核算中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及企业成本报表的编制;理解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主要成本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了解定额成本法、分类法等其他成本计算方法,了解成本控制与考核的一般要求与程序。

5. 会计电算化

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模块构建,会计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方式的影响;了解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与制度规范、购销存业务核算子系统、基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数据整理与加工。

6. 会计模拟实训

熟练掌握仿真企业环境下的会计凭证的填制、各种会计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系统掌握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凭证的审核、会计核算程序、会计账簿的设置、账簿的启用与保管的基本要求;能阅读和理解会计报告附注所说明的内容,能对主要会计报表进行简要的分析;了解企业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分工协作关系。

(三)专业实践课

1. 珠算与点钞实训

2.基础会计实训

3.财务会计实训

4.出纳会计实训

5.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6.企业顶岗实习

(四)专业选修课

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掌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计算、记账的方法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理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原则、特点、会计要素及收入、支出的分类;了解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沿革。

2.市场营销

掌握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决策,主要是以4P’S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熟悉市场环境、消费者心理和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市场机会和威胁,正确运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等市场研究方法,并据此制定企业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了解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

3.企业管理

掌握企业管理系统的要素组成、生产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及其效率;理解企业管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工业生产与经营的优化选择;了解企业的一般生产工艺过程与经营管理要求。

4.审计基础

掌握审计的概念、类型、方法及程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的一般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等内容;理解各类审计及审计方法的适用范围、现代审计的基本特征、财务审计的一般程序与审计方法;掌握财务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了解其他类型审计的工作目标和一般审计程序。

七、专业教学培养时间

会计事务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必修学分

学时

学期

1

2

3

4

5

6

  公共基础课

思想政治

职业生涯规划

2

36

2

职业道德与法律

2

36

2

经济政治与社会

2

36

2

哲学与人生

2

36

2

文化课

语文

8

144

2

3

3

3

历史

4

72

2

2

数学

8

144

2

2

2

2

外语

8

144

2

2

2

2

信息技术

6

144

4

4

其他

入学教育、国防教育

4

60

2

体育与健康

8

144

2

2

2

2

2

艺术

2

36

1

1

劳动教育

2

36

1

1

公共基础课小计

58

1068

18

19

11

11

2

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

基础会计

8

144

8

经济法基础

4

72

4

会计基本技能

6

108

2

2

2

企业财务会计

10

180

6

4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4

72

4

会计电算化

8

144

4

4

成本会计

8

144

4

4

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6

108

6

税收基础

6

108

6

出纳会计实务

6

108

6

会计模拟实训

10

180

10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6

108

6

审计基础

4

72

4

会计顶岗实习

26

468

26

必修课小计

112

2016

14

14

20

20

20

25

专业选修课

市场营销

2

36

2

企业管理

2

36

2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2

36

2

统计基础

2

36

2

财务管理

2

36

2

选修小计

0

2

2

2

2

2

合计

180

3240

 

八、专业培养教学方案

1、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

学校应以企业为依托,聘请会计方面的专家、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通过调查、分析、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计划及教学方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2、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职业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编写教材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在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也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项目。

3、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应采用“行为导向”模式。学校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应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4、将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采用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资格认证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方便。在学历教育考核中,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性评估的机制,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角色

技能型人才培养中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要聘请企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转变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